关于国画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2-06-11浏览次数:3524

如果要从美术史的角度讲中国画,应该说民国前的都可以统称为古画。国画在古代并无确定名称,一般称之为“丹青”,其主要指的是在绢、宣纸、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。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、墨、彩作画于绢或纸上,这种画种被称为“中国画”,简称“国画”。

国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,以钩、皴、点、染,浓、淡、干、湿,阴、阳、向、背,虚、实、疏、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,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;取景布局,视野宽广,有壁画、屏幛、卷轴、册页、扇面等画幅形式,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。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、六朝渐趋成熟。山水、花卉、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。五代、两宋流派竞出,水墨画随之盛行,山水画蔚成大科。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,而至元代大兴,画风趋向写意;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,日益侧重达意畅神。在魏晋、南北朝、唐代和明清等时期,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。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要求意存笔先,画尽意在,强调融化物我,创制意境,达到以形写神,形神兼备,气韵生动。由于书画同源,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、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,因此绘画同书法、篆刻相互影响,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。

学习中国画,首先应了解中国画的特点。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,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,在立意、构图、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,都具有自己的特点,虽然博大精深,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,这里可以试举几点。

 

一、首重立意- -中国画的构思

 

中国画创作,以立意为重,所谓“意存笔先,画尽意在”,不管是画山水、画人物、还是画花鸟,传统的中国绘画都讲究对“意”的把握。这一点可以从历代名家对“意”的强调中看出来。

比如,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有一段关于“六法”的论述:“夫象物必在于形似,形似须全其骨气。骨气形似.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。”

而在张彦远提出的“立意”之前,南朝齐、梁画家谢赫就已经有“创意”、“明意”之说了。创意者,所谓不落陈套,用意精当,借景以生境,笔少而意多也。作为一个画家,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、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,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认真地加强对“意”的训练。要先学会明意,继而才能创意。可惜,很多习画者,常常只是注意在笔下功夫,而忽略了练意,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。

那“意”从何而来?

所谓“意”,其一,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以及其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;其二,是画家本人的修养。在创作之先,画什么,怎么画,在头脑中已经有了成熟的构思,这时再下笔,往往就如有神助。比如,素有 “胸有成竹”之称的宋代画家文与可。

另外清代的方薰,也在《山静居画论》中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。他说:“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,意奇则奇,意高则高,意远则远,意深则深,意古则古。”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,俗气者作画也俗气,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“立意”。

 

 

二、以线存形――中国画的造型规律

 

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,通过线,以勾勒出物象的轮廓、质感、体积。德国的诗人歌德曾大力称赞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本领,这说明光是西洋画的造型手段之一。而中国画,则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,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出现了明显之分野。当然,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,只是指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。

关于线,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,只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。例如描一条蛋形线以表示人的脸孔,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,虽然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。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,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,而事实上鼻头上也并无此线。至于山水、花卉等其他,在传统绘画上,对“线”也有一番严格的讲究。山水中的线条名为“皴法”。人物中的线条名为“衣褶”。      

其实,往深里说,中国一向书画同源,作画同写字一样,随意挥洒,披露胸怀。对于物象的描写,从来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,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,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,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。

 

三、多点透视――中国画的构图法则

 

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,也用散点透视法,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,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,这种对画面的灵活处理,使得物象在画面出现时,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而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,以更换位置。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,往往也可以架高于祝平线之上,而取得最佳的透视效果。

 

四、随类赋彩- -中国画的色彩法则

“赋”者,“授”也。中国画中的“随类赋彩”体现在其色彩表现方法和表现过程上。一方面,赋彩的目的是为了“得意”,无需拘泥于五色,色相选择上有很大宽泛性,可随画家的审美心理或追求任意配置色彩。强调色彩的概括性和象征性,画那一件物品,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,达到色与物、色与线、色与墨、色与色的调和。另一方面,“赋彩”又有着非常严格的技术性要求。“赋彩非气韵不妙”,“妙”是一种分寸感,是对色彩美的敏锐感觉。如清人笠重光云:”宜浓而反淡,则韵不足。”又如悍寿平所云:“淡逸而不入轻浮,深厚而不流于郁滞。”

因此,对于中国而言,“春为青日汤,夏为朱明,秋为白露,冬为玄英。”中国画无论以水墨、淡彩还是重彩的形式出现,都越不出“随类赋彩”的范畴,赋情、赋意才是“随类赋彩”的最终目的。

 

五、气韵生动- -中国画的意境

 

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,情与景合。对于画家而言,“气韵生动”,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,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,应成为富有生气,新鲜而活泼,有诗一般的韵味,使观者神往无穷。

 

六、诗书画印纸笔- -中国画的独特形式

 

只有在中国画中,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。而且,不仅文人画,可以显示其诗、书、画三绝之长,即便是一般的画作,也总要题字盖印,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。题字和诗句,对于画作而言,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,丰富构附的变化,起到互相衬映,互为显彰,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。

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,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。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,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,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。宣纸的渗性,毛笔的尖锥,使得笔锋无穷变化,产生出奇妙的效果。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和描法,画法和笔法。